查看原文
其他

这部安安静静的纪录片,太适合居家的日子了

道道 枣妈和恺摩
2024-09-05
最近最大的不安全感,来自于大家不知道啥时候自己就被封了。
老实说,这波深圳、上海疫情接力,网课回归且没半点停下来的迹象,不只生活再次脱离了正常轨道,一切脱离了掌控感,不断的2+2+2……这种不知道何时到头的生活,也让大家心里积攒的焦躁和忧虑无法释放。
我们被强制地按下了暂停键,可以心有不甘,也可以在漫长的居家时光里,尝试让自己、让孩子沉静下来,享受这难得的安静光阴。
这时,需要的是平时无法静心下来沉浸享受的深度纪录片——比如这部《但是,还有书籍2》给自己以内心安定的力量。

上个月刚刚在B站收官的纪录片,没有大量的宣传炒作,依然成为爆款,总播放量超过了1650万次,豆瓣评分高达9.5
第二季延续了第一季的风格,视野更加开阔。镜头对准各种与书籍密切相关的场景和人物——图书馆、出版编辑、漫画家、译者、旅行写作者……

依旧是悠笃笃的调子和文艺感十足的旁白,加上胡歌略显慵懒的配音,使片子呈现出一种淡然自控的节奏感。说不清到底好看在哪里,但是一打开就舍不得关了。


可能有麻麻们会觉得,孩子很难理解其中的深义,不过我觉得不必低估孩子。
这种突出其来的剧变,像疫情,像战争,孩子就算无法理解,也得学会适应和感受。或者片中人读的书和做的学问或许都太深奥,但他们仍然可以看到人物身上脱俗的气质和丰沛的内在,从而间接感受到书籍的美好。


阅读是用心灵在行走,行走的范围,就是一个人的精神世界。这种感悟,值得我们花时间尽早开始。


爱书的人会发光,愿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发光体。





01

我们的图书馆



“到底什么是诗和远方?不就是图书馆吗?”
一段自问自答,开启了图书馆和馆中人的故事。
98岁的沈燮元老先生,形容自己和图书馆之间是鱼和水的关系。

在古籍版本和源流的艰深领域里,他一做就是七十年,参与编纂了《中国古籍善本书目》,成为业内泰斗。


对着镜头他自信地说:“(书)一拿上来,我就知道是什么东西,明代还是清代。”

他当年在马路上从不知名者手中购得辽代泥金写本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的故事,更是一段佳话。


老人家极其天真风趣,给年轻人传授经验:”买书等于交女朋友一样,没成功前不要乱讲,乱讲了就不成功了。“

退休后,他依然每天来图书馆工作,整理清代藏书家黄丕烈的题跋集,一直干到如今近百岁的高龄,八十多万字的《士礼居题跋》才告完成。

接下来还有更宏大的计划:黄丕烈诗文集和黄丕烈年谱。与书为伴,让他忘记了时间。


图书馆里不光有学究,也可能藏着奇人。


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的顾晓军,在国家图书馆管理员的岗位上,为自己找到了一所永不毕业的大学。


在图书馆自学十几年,他掌握了法语、意大利语、希腊语、拉丁语、印地语、土耳其语、阿拉伯语等十几种语言。


读到书中触动内心的句子时,他竟然在镜头前失声痛哭。


打动他的那句话是这么说的:

一个民族无论它是否被奴役,只要它掌握了它的语言,就好像获得了开启监狱的钥匙。





这份情难自抑的共鸣,爱书的人会明白。

而他十几年如一日埋头研究的身影和默默提供的帮助,也让更多的读者爱上了图书馆。


和气派的国家图书馆形成对照的,是位于海拔3700多米的塔公草原上的纳朗玛社区图书馆。

它是那么地不起眼,却是当地年轻人的精神圣殿。


藏族僧人久美曾经在外求学,为了改变家乡的贫困状况,他希望用知识武装当地人的头脑,在草原上建一座图书馆。

没人相信身无分文的他能做到。


久美是个有想方法的人,他靠制作当地特产筹资,自学设计,亲手搬运建材,四方搜集书籍,历时19个月建成了图书馆。


这里没有先进的设施,却有爱书的人们。没有宽敞的空间,却有雅拉雪山和雅姆雪山遥相护卫。


在这里,热爱文学的藏族姑娘,从《巴黎圣母院》的字句中照见了自己。


辍学的孩子重新拿起了书本。


为了让没有走出过草原的藏族孩子了解外面的世界,久美还邀请文化界的朋友通过视频与他们交流。


通过文字和网络,让孩子们的精神与世界连通,久美觉得这才是真正走出大山。





02

出版人的日与夜


出版人,游走在文学和商业的两界,扛着理想主义的大旗,受着残酷现实的重压。为了美好文字得以传播,他们执拗地走在满是荆棘的路上。


《读库》创办者张立宪,江湖人称老六。


2005年,36岁的他决定做一本自己想做的书,取名《读库》。

为了摆脱渠道商和经销商的盘剥,他建立了图书的自营直销模式。为此,他不得不面对各种不可抗因素,一次次地为书寻找仓库。


经历了北京的六次搬迁之后,《读库》才得以在千里之外的江苏南通找到理想的仓库,暂歇倦步。


而在面对稿纸上的文字时,他又总是在自我的拷问:什么样的内容才是真正值得做的,有人愿意看的?


经历了六次库房搬迁,两年的入不敷出后,《读库》在老六的坚持下奇迹般地存活下来,成为纸媒势衰的时代里一次漫长的回响。


把理想变成现实,是对情怀最好的表达。优秀的出版人亦是时代的精神卫兵。

同样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找出路的,还有被称作“杨师傅”的杨全强。


他是曾经的摇滚青年,琴弹得不怎么样,做书却很有一套。


2005年他率先在国内引进鲍勃迪伦自传,当时就成为畅销书,这比鲍勃迪伦获得诺奖早了11年。


当时的杨师傅就在推荐书时写过:“也许十年后他会得诺奖”。


但音乐还只是他出版生涯里的闲笔,他真正的专注点在西方学术、外国文学和中国研究。

由他一手打造的南京大学出版社的“精典文库”和河南大学出版社的“上河卓远”系列,持续引进欧美学术理论和文艺评论,至今仍是经典。


但这样文艺的出版风格,也让他在商业领域里一路地颠沛流离。当出版单位无法再支撑那种“要做就做最好的”追求,他只能改换东家,从头再战。


2021年,杨全强离开体制内出版社,创办民营出版机构“行思文化”,继续做自己想做的书,同时也笨拙地学着适应市场的要求,努力在活下去和活得痛快之间寻找着平衡。


2016年,前媒体人涂涂从北京《新京报·书评周刊》主编的位置上辞职后移居大理,成为一名另类的出版人。


他要去寻找的是主流之外的声音,一种来自土地和民间的力量。他的出版公司,名叫“乐府”,意为“大地上的歌谣”。 

他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得太快,遗落了许多美好的过往。他想要做那个放慢脚步回头看的人。


他做一些毫无名气的作者的书,两年只做了两本,市场反应又不佳。到了2018年,公司几乎难以为继,只能靠爱发电。

撑到2019年,涂涂遇到了80岁的作者杨本芬,听她讲述旧时代里乡间的生死故事,翻看她那些写于灶台上、凳子上、饭桌上的手稿。


2020年,那些尘封了十多年的文字经由涂涂的手终于变成铅字,成为作家杨本芬的第一本书,《秋园》。


随着《秋园》大火,“乐府”公司的其它几本书也获得了关注,“乐府”终于活了下来,小众出版物也似乎找到了一条能走通的路。

但无论如何,素人作者,小众读物,这样的做书偏好依然注定了公司很难赚到大钱。而涂涂从做书的开始,为的就是“让这世界多一种声音”。




03

从纸上到路上


历史写在书上,也写在大地上。

带着书踏上旅程,走前人走过,活过,思考过的路,穿过时光的烟尘抚摸历史的纹理,三位行走的读书人带给观众耳目一新之感。


多年前,故宫博物院展出的一本清代海洋生物图谱《海错图》,把张辰亮和清代民间画家聂璜连系在一起。


2015年,号称“博物君”的张辰亮开启了一项计划,对图谱里描绘的的三百多种海洋生物逐一进行分析考证,为它们“验明真身”。

他一次次飞去福建,那里种类多样的海产市场就是他做考证的依据。


对着一盆盆的海鲜,张辰亮考证出书中哪里画得逼真,哪里又画错了。


《海错图》虽然在今天看来存在许多错误,但在清代的历史背景下它仍然具有超越时代的实证精神。正是这种精神,让张辰亮觉得有必要接续前人的努力。

借助现代的便捷交通,他去到福建、辽宁、广东、广西,甚至日本、泰国,通过查找古籍、分子实验、手绘概念还原等手段,完成前人未完成的任务。


聂璜在书中写道,很多物种他也不认识,希望这本书能够流传后世,留待“博识者”去辨认。


张辰亮很想穿越时空,对他说:“我来了。”


前新华社记者杨潇,2014年从海外访学回国,迎面撞上传统媒体的衰落。正在寻找出路的他,读到了80年前湘黔滇旅行团的资料,于是决定重走当年北平高校师生的流亡之路,并写作新书《重走》。


循着当年师生的路线,杨潇一一踏访故地。


山河依旧,陈迹犹在。当年的炮火、离乱、坚守都历历在目。


80年前的学生们在3000里徒步中得以走出书斋,考察沿途的风土人情,重新认识壮美而又贫苦的中国,看清知识分子对于国家的意义。


杨潇也在历史的现场中重新走进当年那群年轻人的内心,寻找自我困境的出口。


一样的路,一样的人,不同的心境,不同的时代。


时间和空间奇迹般地重叠又展开,杨潇从中理解了时代变局下知识人的使命。


因为一本书踏上漫漫长途,不止为了追忆,更为了找到今天的位置。

以相机为笔,摄影家塔可将目光投向了更久远的过去。


带着一本《诗经》,他要去寻找里面那些令人神往的地方——关雎所在的河洲,“我徂东山”的东山……


他花了一年翻阅历代的诗经注解,查找宋代的地图,制订出行走的路线。


两千多年的沧桑变幻,诗里描绘的景象基本都已消失,能找到的是极少部分。

有一首诗描绘了两个猎人在峱山上相遇的情景。相传齐王在此猎杀了一只怪兽,兽化为山,人们便造了“峱”字代表此山。


当塔可好不容易找到此地,山只剩下了一小部分。山体被打碎成石头,变成周边的高楼大厦。


“峱”字从此将成为文字的化石,只存在于《新华字典》里。


这场长达四年的行走,最后形成摄影集《诗山河考》。

用特殊材料呈现的灰色调影像,未必取自历史的原处,却是塔可所理解的诗经与山河大地。


此后,塔可又跟随清代金石学家黄易的图册和日记,踏上了访碑之旅。

站在黄易描画过的石头上,塔可在心里想象着他如果穿越到今天,站在这里会发一条什么样的朋友圈。自己又会回复一条什么样的评论。


他重新拍摄黄易记录过的碑刻,将照片与黄易的字画对照编排成画册,赋予那些模糊的字迹新的生命。


画册里还记录了塔可寻访、考证、思索和自我解答的过程,是对黄易的致敬,也是给自己一个答案。



《但是,还有书籍》第二季共6集,每集40分钟左右,略长于第一集的篇幅,使得人物和故事更完整和丰富。

片子依旧带着明显的B站烙印——后期制作的动画,专门预留的弹幕点,每一集结尾字幕处的彩蛋,都从形式上更贴近年轻人的喜好。内容上也是严肃配合着诙谐,正经夹杂着轻松,看起来既不沉重也不累。

出不了门的这个春天,就让头脑代替身体上路,去片中看人间百态,看花开春暖。


加小助手入群超大量的资源分享!

枣妈小助手抱团入群不迷茫!

✍️
|高薪酬稿|欢迎来枣妈平台分享您与娃的生活、学习、共同成长的故事投稿邮箱:302158@qq.com微信联系:sunnywang114628

你点的每个赞,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



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枣妈和恺摩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